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道教與山東 -- 趙衛東(山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道教與山東 -- 趙衛東(山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道教與山東

趙衛東(山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山東號稱“齊魯之邦”,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與道家、道教文化有極深的淵源。其中,齊文化不僅孕育了戰國秦漢之際的黃老道家,而且自古以來的神仙傳統與秦漢之際的術士活動,也成?了漢代道教起源的最直接原因。不僅如此,在道教發展史上,在山東也?生了許多頗有影響的道教派別與高道大德,對中國道教之發展與弘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對山東的神仙傳統、道教歷史、道教宮觀以及道教現狀等,作簡單的介紹與瞭解,是非常必要的。



1、山東的神仙傳統與早期道教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三個地域的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道家、道教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三個地域的文化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它們都具有很濃厚的神秘意味與神仙傳統。這三個地域的文化,即是西北地區青藏高原昆侖山古代神話、西南地區荊楚文化以及環渤海灣燕齊文化。對於昆侖山神話傳說,主要存於《山海經》中,《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神話經典,它講述了西王母居昆侖山掌管眾神的故事,同時也提到了很多能夠長生不死的仙人,表達了遠古時代人們對長生成仙的向往與追求。荊楚文化是道家、道教理論的發祥地,孕育了道家創始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老子,還有南華真人莊子,在他們的著作《老子》與《莊子》中,就講到許多內丹心法與神仙故事,成?後來道教的主要理論來源。此外,在《楚辭》中,也有許多關於神仙的描述。但是,雖然昆侖山神話傳統與荊楚文化,對道家與道教的?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荊楚文化,實可以說是道教理論的源頭,而且還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但是,道教?生的真正的直接的機緣,卻與這兩處文化關係不大。實際上,東漢時期,道教?生的直接原因,應該是秦漢之際燕齊術士的神仙活動與齊地黃老道家的盛行,漢代道教實際上是燕齊方術與黃老道家理論相結合的?物。所以,講道教史的人,都要首先從燕齊術士與黃老道家講起,即從齊文化講起。

山東半島是一個風景秀麗,美麗富饒的地方。它瀕臨渤海與黃海,海邊的居民,以捕撈?生。在長時間同大海打交道的過程中,大海的神秘莫測,海市蜃樓的虛無縹緲,以及以海?生的生死無常,孕育了齊地人民富有幻想,敢於冒險的精神。因此,自古以來,齊地就具有很濃厚的神仙信仰和豐富的神話傳說。
戰國齊威王、齊宣王之時,就盛傳渤海中有三座仙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在仙山上有長生不老的仙人與仙藥,而且山上的百物、禽獸俱?白色,仙人們居住的宮殿用黃金白銀做成。遠望三座仙山,如在虛無縹緲的雲霧中,但等人靠近之時,它們卻又藏到水下,若駕船駛去,則風引船走,終不能至。這些美好的描述,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去追尋神仙,探求長生不死之藥。齊威王、齊宣王以及燕昭王,就曾聽信了燕齊方士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人的話,派人入海尋仙。

秦始皇之時,以這些神話傳說?依託,在燕齊之地?生許多方士,比較著名的有徐福、韓眾、侯公、石生、盧生等,他們謊稱見過仙人,到過仙山,於是遊說秦始皇入海尋仙。在這些方士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徐福,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聽信了徐福的話,於是命徐福帶領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而徐福卻一去不回,據傳說徐福到了現在的日本群島,成?了日本人的始祖。在秦始皇在位的時間裏,秦始皇共五次出巡全國,兩次祠神,三次求仙,其中四次到齊地,最後一次是到會稽,死在途中。[1]

秦始皇之後,歷代帝王的尋仙行動,不絕如縷,到了漢武帝時大盛。漢武帝崇信燕齊方士李少君、謬忌、少翁、欒大、公孫卿等人,讓他們去?其尋找仙藥。他們這些人,雖然其初受崇于漢武帝,封官加爵,顯赫一時,但終因屢試不驗,毫無收穫,除李少君早死、公孫卿倖免之外,其餘都被漢武帝殺死。燕齊方士的這些冒險行動,雖終無正果,但是由他們所發動的一系列的尋仙活動,在當時的朝廷與民間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據記載,秦始皇在位其間的兩次大的政治舉措,即北擊匈奴與焚書坑儒,都與燕齊方士有關。他們的這些影響?後來道教的?生準備了條件。[2]

齊文化對道教?生的影響,還不只是方士活動這一個方面。燕齊方士只是?道教的?生提供了方術條件,但一個宗教的?生,僅有此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需要理論上的指導和組織的前提。道教理論的淵源雖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但是直接促成漢代道教?生的理論條件卻是齊地的黃老道家。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就在今天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戰國時期,臨淄?齊都。宣王時,齊網路各國文化精英,把他們會集於稷下學宮,給他們封官加爵,讓他們自由的學術研究與發表時政批評,稱他們?稷下先生。從《史記》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稷下的文化盛況,稷下先生多的時候達到了上千人,這使稷下學宮不僅成?了戰國時期的文化中心,而且,稷下先生們在長期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中,其思想慢慢具有了一定的同一性,由此形成了黃老道家學派。黃老道家思想與齊地原有的神仙方術、陰陽五行家的理論等相結合,形成了三種主要的文化形態,即黃老道家與刑名法術相結合而形成的道德法術家、黃老道家與陰陽五行家相結合而形成的陰陽數術家、黃老道家與燕齊方士的養生之術相結合而形成的神仙方技家,這三種文化形態都是道教?生的理論前提。[3]

不僅齊地的神仙傳統與黃老道家?道教的?生準備了條件,而且,在此基礎之上所?生的第一部道教經典《太平經》以及早期的道教組織太平道,也都與齊地及齊文化有直接的關係。《太平經》?現存最早的道教經典,據歷史記載,其創作者是東?腳臭~末年的道士于吉和其弟子宮崇,于吉是北海人,宮崇是琅邪人,兩人都是山東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于吉與宮崇所作之《太平經》,實是自戰國秦漢以來的齊地方仙道之理論集成,從《太平經》之內容上看,它明顯是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道家、陰陽五行家之理論與神仙方術之綜合。[4]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是導致東漢政權瓦解的直接原因,而其賴以成事的道教組織太平道,與南方張道陵所創立的五鬥米道,是中國最早的兩大道教組織。太平道的創立者張角是河北鉅鹿人,似與山東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太平道的活動範圍雖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洲,但其活動中心卻是在山東與河北。其中的青、兗兩洲即在現在的山東,黃巾軍中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即是青州的黃巾軍,後來被曹操收編?青州兵,成?曹操的一支主力部隊。[5]而且,“自戰國騶衍傳九大州之說,至秦始皇、漢武帝時方士迂怪之論,據太史公書所載(始皇本紀封禪書孟子荀卿列傳等),皆出於燕、齊之域。蓋濱海之地應早有海上交通,受外來之影響。以其不易證明,姑置不論。但神仙學說之起原及其道術之傳授,必與此濱海地域有連,則無可疑者。故漢末黃巾之亂亦不能與此區域無關係。”[6]由此可知,黃巾軍起義實與海濱地域的燕齊文化有極深的淵源。至於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五鬥教,表面看來,也與山東無關,但依陳寅恪先生之考證:“張道陵順帝時始居蜀,本?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豐沛又距東海不遠,其道術淵源來自東,而不自西,亦可想見。此後漢之黃巾米賊之起原有關於海濱區域者也。”[7]因此,不僅黃巾軍淵源于海濱地域,而且張道陵之五鬥道也與濱海地域的燕齊文化有關係。如此說來,漢代道教的?生,淵源于以山東?中心的燕齊文化便是無可置疑的了。



2、山東歷史上的產生的道教派別與重要道教人物

假若把東漢末年五鬥米道與太平道的出現,看作道教的真正開始,那?,至今道教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近兩千年的道教發展史上,山東出現了許多重要的道教派別和高道大德,它們都?山東道教乃至中國道教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上所述,在道教的初創時期,山東人于吉與宮崇,創作了道教史上第一部道教經典,?道教的?生準備了條件,並成?其後?生的兩大早期道教組織五鬥米道與太平道所依據的主要經典。而且,在早期道教組織太平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山東成?太平道活動的主要中心之一。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道教初創時期,山東及山東人?道教做出的傑出貢獻。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不寧,南北割據,道教的發展受到重大影響。在這一時期,南方道教發展較?迅速,並出現上清派、靈寶派等新道教派別,與陸修靜、陶弘景等道教理論家。然而,由於北方一直在少數民族統治之下,實行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因此,北方道教的發展不如南方,除?生了河北的新天師道與陝西的樓觀道之外,北方的道教並沒有多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天師道在山東的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大多數與道教有關的事件及人物,無不有天師道之背景,也無不曾受到燕齊地域文化之影響,對此陳寅恪先生曾有詳細的考證。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核心人物趙王倫,曾受封?琅邪郡王,而輔助趙王倫作亂的琅邪人孫秀,即世奉天師道。而孫秀的後人孫泰因預謀?亂而被殺,其侄孫恩?報其仇,發動叛亂,後來兵敗跳海自殺,而其下屬投海同死者百數。[8]孫恩之叛亂即是以天師道?依託。與孫恩同時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亦是山東人,而且世奉五鬥米道。創立北天師道的寇謙之,史書上稱其?上穀昌平人,而據陳寅恪先生考證,其父寇恂曾?苻堅的東萊太守,因此,寇謙之少居東萊受到齊地天師道之影響是無疑的。《抱朴子》的作者葛洪,也受到了齊地天師道之影響,不僅其師鮑靚?山東東海人,而且其本身家世也源于山東,其祖上是山東琅邪人,後由海濱遷至丹陽。而這一時期的南方道教領袖陶弘景,也受到了濱海地域的影響,其祖上也是在漢末由江北遷至江南。因此,在這一時期,山東的道教雖然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天師道與太平道在山東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它們不僅普遍地被上層官僚與下層民眾所信仰,而且還影響到其他地區,成?南方道教的發展的動源。[9]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統治者逐漸開始崇奉道教,道教的地位不斷上升,尤其到了唐代,李唐政權更是把道教奉?國教,把老子尊?玄元皇帝,奉?李唐之祖先。隋唐時期的道教主要是以樓觀道與上清派茅山宗?主,內丹道教初露端倪。北宋時期,茅山宗仍然盛行,同時天師道開始復蘇,內丹道承唐之余續,不斷發展成形。在這一時期,道教理論大發展,出現了大批的道教理論家,如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杜光庭、譚峭、彭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張伯端等。但與山東有關的高道並不多,主要有初唐的王遠知、五代的王棲霞、北宋的劉卞功等。王遠知,山東琅邪人。茅山宗第十代宗師。少聰敏,博綜群書。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傳其道法。後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其初,與陳政權及隋煬帝皆有往來,隋煬帝還曾對其執弟子禮。但卻又與李淵父子暗通聲氣。有一次,房玄齡帶李世民去見他,王遠知迎之說:“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表明自己的身份後,王遠知勸他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年126歲卒。卒後,被唐太宗李世民追封?“金紫光祿大夫”,諡曰升玄先生。[10]

王棲霞,一名敬真,字玄隱。茅山宗第十九代宗師。生於齊而長於魯。唐末,避亂南渡至壽春,從問政先生聶師道傳道法。及至華陽,又從威儀鄧?遐受大洞經訣。南唐李升召至金陵,賜金印、紫綬,號玄博大師。[11]

劉卞功,濱州(今山東省濱州市)人。家世?農。自少好道,後遇一補鐵老父餌之丹,自是盡棄世事,穿窟室以居,人欲見之者由洞入。徽宗聞其名,三遣使召之,辭疾不奉詔。徽宗更加敬重他,賜號“高尚處士”,建觀以安其徒,因以其號名之,人稱“劉高尚”。[12]

除此之外,史有所載之這一時期的山東籍高道,還有王希夷與劉哲。王希夷,徐州滕縣人(今山東騰州市)。曾隱于嵩山,師事黃頤四十年,盡能傳其?老人臭洫蟛刉i之術,黃頤死後,隱居於今山東徂徠山中,與道士劉玄博?友。好《易》與《老子》,喜食松柏葉與雜花散。九十六歲之時,應唐玄宗之召,與語甚悅。[13]劉哲,字元英,號海蟾子,山東渤海人。明經書,通黃老。初?燕主劉守光相,後得一道人點化,遂棄官從道,隱居終南山下。曾有詩云:“余緣太歲生燕地,憶昔三光分秀氣。草頂圓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甲科第,纖朱懷紫金章貴。個個羅衣輕挂體,如今位極掌絲綸。忽憶從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五更。兒女夫人並侍婢,被吾佯醉撥杯[碎]。挈碎珊瑚真玉器,兒女嫌,夫人惡,忘卻從前衣飲樂,來朝朝退怒猶存。[ ]兒小過無推託,因此事,方頓悟,前有輪回誰救度。辭官納印棄榮華,慷慨身心求出路。”[14]

南宋金元時期,歷代帝王仍然崇道。此一時期之道教,在南方是以正一、上清、靈寶三大符籙教派?主,同時南宗之內丹道創立。北方則以金元之際新崛起的三大新道教教派?主,其中以由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道教最盛。元代全真道依靠元政府之支援,不僅統治了整個北方,而且也慢慢把南方的內丹道收籠其內,出現了南北丹道合流之趨勢。南宋金元之際,南北對峙,長期混戰,致使民不聊生。在此社會狀態之下,人民開始追求宗教的解脫之道。於是應時而起了北方三大道教派別,一是蕭抱珍所創立的太一道,二是由劉德仁所創立的大道教,三是由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道。陳垣先生在其《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書中,把在北方新?生的這三個道教教派稱之?新道教。在這三個道教教派中,除太一道主要是在河南一帶活動外,其他兩個都是在山東創立並發展起來的,與山東有莫大的淵源。

大道教,又稱真大道教,其創始人是滄州樂陵人劉德仁,滄州樂陵即現在的山東省樂陵市。劉德仁號無憂子,自小出家修道。在金皇統二年,宣稱太上老君下凡,授其《道德經》,傳其玄妙大道,於是便在黃河下游一帶傳道,並創立大道教。大道教主張三教合一,援儒入道。其道以清靜?宗,以慈儉?寶;其術以祈禱治病,驅鬼役神?主;其修養之法以守氣養神?要。其法簡單易行,很得下層民眾之心。劉德仁之後,大道教繼續在黃河下游傳播,陳師正?大道教之二祖,張信真?三祖,毛希琮?四祖,酈希誠?五祖,孫德福?六祖,李德和?七祖。自酈希誠始,大道教始稱真大道教,且達至極盛狀態。[15]

全真道祖師王重陽(1113-1170),字知明,號重陽子,京兆咸陽人。後遷至終南劉蔣村,其母感異夢而孕,孕二十四月後乃生王重陽。始名中孚,字允卿。自少卓然不群,既長美鬚眉,身材雄偉,風流倜儻,不拘小節。弱冠修進士業,籍京兆府學,才思敏捷,有文采武略,1138年中武舉,易名世雄,字德威。1159年,于終南甘河鎮得遇純陽祖師,授以仙道訣。第二年中秋,又於醴泉縣再遇真仙,授其秘語五篇,且對其說:“速去東海,投譚捉馬。”1161年,即王重陽五十歲之時,于終南山南時村修築活死人墓,修道其中。並於墓之四角各植海棠一株,有人問其因,重陽則曰:“吾將來使四海教風?一家耳。”1163年,王重陽出關,回劉蔣村結茅,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同居。1165年,王重陽于終南上清太平宮壁上書曰:“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兩個先生決定來,一靈真性成搜刷。”自此以後便自號“王害風”。1167年,王重陽五十六歲,焚毀劉蔣村之茅屋,來到山東沿海傳教。先後點化長春真人邱處機,長真真人譚處端,丹陽真人馬鈺,玉陽真人王處一,廣甯真人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長生真人劉處玄。號稱全真七子,又稱北七真。“全真”乃?全精、全氣、全神之意。全真七子,皆?山東人,其中除劉處玄?山東萊州人、邱處機?山東棲霞人之外,其他五位皆是山東寧海人。王重陽在渡化全真七子之後,聲名大振,山東沿海各地民眾皆風從之,於是他先後在山東沿海建立起了薑寶庵“三教七寶會”、甯海金蓮堂“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三教三光會”、登州蓬萊“三教玉華會”、萊州“三教平等會”等下層民眾組織,倡三教合一,主性命雙修,聲勢浩大,影響深遠。1169年,王重陽五十八歲,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離開山東沿海,赴陝西傳教,途經汴梁寓磁器王氏旅邸中,明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召四大弟子于榻前,對他們說:“丹陽已得道,長真已知道,吾無慮矣。處機的學,一聽丹陽,處玄,長真當管領之。吾今赴師真之約耳。”言訖而逝。1171年,邱劉譚馬四大弟子扶王重陽之靈柩入關,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兩師叔把王重陽葬在終南劉蔣村。

王重陽仙逝之後,其弟子分別在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各地傳道,並分別創立了不同的全真道門派。馬丹陽創立全真遇仙派,譚處端創立全真南無派,邱處機創立全真龍門派,王處一創立全真崳山派,郝大通創立全真華山派,劉處玄創立全真隨山派,孫不二創立全真清靜派。當時在山東傳道者除一直留在山東的王處一、郝大通之外,劉處玄於1181年回到山東萊州傳教,馬丹陽也於次年回歸山東甯海,山東教風一時又盛。王重陽之後,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邱處機先後掌教,在邱處機任掌教之時,由於經過了王重陽及前幾任掌教的努力,同時也由於其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支援,全真道達到了頂盛時期。

在全真七子之中,邱處機年齡最小,在王重陽仙逝之時,尚未得道,王重陽臨終把其託付給了馬丹陽,在與馬譚劉共同葬了王重陽之後,於是就在陝西磻溪穴居修道六年,後又在龍門山苦修。于1191年回到山東棲霞,居棲霞太虛觀,並巡迴在山東各地行醮事。1203年,劉處玄仙逝于山東萊州武官莊靈虛觀,邱處機繼任全真道掌教,多次受到了南宋與金的召請,但邱處機不?所動。直到蒙古成吉思汗召書到來,他才不顧七十三歲高齡帶頌十八弟子,自山東萊州昊天觀出發,西行面見成吉思汗,勸成吉思汗抑欲止殺,得到成吉思汗的寵遇,尊稱其?邱神仙,並讓其執掌全國教事,免除了道教徒的賦稅差役,從此之後,全真道更盛。1123年,邱處機由雪山東還,第二年到達燕京,入住太極宮。1227年,太極宮改名長春宮,七月四日,邱祖對門人說:“昔丹陽嘗授記于餘,云:‘吾歿之後,教門大興,四方往往化?道鄉,道院皆敕賜名額,又當住持?發熱衣j宮觀,仍有使者佩符乘傳,幹教門事;此汝功成名遂,歸休之時也。’今丹陽師之言,一一皆驗,吾歸無憾焉。”登寶玄堂,留頌而逝。[16]

邱處機仙逝後,由其弟子尹志平領教事。尹志平乃山東萊州人,曾師事馬丹陽、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等人,兼采各家之長。尹志平之後,繼任掌教者是李志常,李志常是山東開州人,師事邱處機,曾隨邱處機西遊,並記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不僅全真七子皆?山東人,而且其弟子們也大多?山東人,比如,在馬丹陽之弟子中,就有寧海人洞真子於喜慶,登州黃縣人朗然子劉真一,登州福山人昭然子宋明一,寧海人沖虛大師呂道安,寧海人沖虛大師于志道等人?山東人。在劉處玄較?著名的弟子中山東人有:文登人離峰子於道顯,寧海人披雲子宋德方,寧海人沖虛子於志可等。王處一之著名弟子中山東人有:甯海人玄通子範圓曦等。邱處機著名弟子之山東人有:尹志平,李志常,淄州人沖和子潘德沖,濟南章丘人清貧道人夏志誠,萊州掖縣人綦志遠,萊州膠水人重玄子孟志源等人。由此可知,在金元之際,山東全真道教之盛況,真是高道頻出,神仙雲集,千年不遇之大盛會。[17]

元代之後,由於明政權不喜歡全真道,因此,全真道一直處於低潮期,這一時期,山東也相應沒有出現比較有名的高道。至清代,全真道經過長期的沈寂之後,又有所發展,由邱處機所創的全真龍門派再度興起,出現了象王常月、李西月等道教理論家。但這一時期,山東道教界,亦未有高真名道出現。直到民國以後,山東才又出現了幾位高道,嶽崇岱、喬清心、許信友、匡常修等。[18]

岳崇岱,道號東樵子,俗名岳東發。1888年生於山東省壽光縣城西大化莊。1912年,遼寧醫巫閭山聖清宮出家修道。1920年,到瀋陽太清宮任知客,後任監院。1939年曾任?滿州國道教總會常任理事。1944年,回閭山聖清宮清修四年。1957年,當選中國道教協會第一任會長。1958年,被打成右派,同年含冤去世。

喬清心,山東館陶縣人,生於1909年。童年出家于陝西華陰山中峰,度師蘇享祥,?全真華山派道士。遊方參訪時曾常住山東濟寧上清觀,後常住北京白雲觀,任執事。1940年,離京往東北參訪,常住黑龍江黑河道觀。1948年返陝西,常住西安八仙宮。1950年?八仙宮監院。1957年,被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文革期間,其所住的八仙宮被毀,喬清心大笑而去,不知所終。

許信友,山東蓬萊人。生於是1904年。1925年,于遼寧千山太和宮出家?全真道士。1930年,于瀋陽太清宮葛明星方丈座下受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1944年,當選?東北東豐縣道協會長。1960年,於千山無量觀任監院。1989年,被禮請?北京白雲觀律壇八位證盟大師之一。

匡常修,1905年生於山東掖縣。29歲時嶗山白雲洞出家,師從道教全真金山派傳人匡真覺,?全真道金山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匡常修道長武功超群,醫術精湛,常行醫於鄉間。1985年,任太清宮監院。90年代去世。



三、山東的道教宮觀

自從漢代開始,隨著道教的?生與壯大,在山東各地就已經陸續建立了一些道觀,至金元之際,由於全真道在山東的迅速發展,王重陽及其弟子全真七子,分別在山東各地建立道觀,致使山東道觀林立,若從數量上講,可稱全國之最。但是元代之後,山東的道觀也隨全真道的衰落而不斷減少,不斷有道觀因戰火或年久失修而廢置。1949年以後,經過長時期戰火的毀壞,山東的道觀所剩不多,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更是給山東的道觀帶來了滅頂之災。經過一個文化大革命後,山東各地道觀所剩無幾,僅有幾所剩餘的道觀,如泰山的碧霞祠,嶗山的太清宮,雖然損壞不大,但由於大部分道士被迫還俗,因此,這些道觀也失去子往日的光彩。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政府宗教政策走上正規化,許多還俗的道士又回到了原來的道觀,山東的道教才開始復蘇。近幾年來,山東各地政府?了經濟開發之需要,紛紛發展旅遊業,因此,許多被毀被廢的道觀得以重修,香火也漸漸旺起來。現據山東現有的道觀?基礎,對山東的道觀作一簡單的介紹,在所介紹的這些道觀中,有的是歷史上保留下來的,有的是據原有的殘觀修復的,也有的是據歷史記載,在原有道觀的遺址上,對一些已經完全消失了的道觀重建而成的,對此在下面的介紹中,我們將一一提及。



1、山東泰安泰山碧霞祠

泰山碧霞祠,位於被稱之?五嶽之首的泰山極頂,泰山極頂風景優美,氣象壯觀,是泰山觀日出的最佳位置。在晴天的早晨,在濃濃的雲霧中,一輪紅日慢慢升起,萬道霞光,照耀著雲霧繚繞中的泰山碧霞祠,使它顯得金碧輝煌,壯嚴美麗,這是泰山著名的美景之一。泰山碧霞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建時名?“昭真祠”,金代改名?“昭真觀”,明代大規模擴建之後,才改今名“碧霞靈佑宮”,簡稱“碧霞祠”。泰山碧霞祠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即道教所稱的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當地民間又稱其?“泰山娘娘”,相傳她能保護婦女和兒童,又能送子,所以在當地香火很盛,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上山進香朝拜者,更是絡繹不絕,人滿?患。泰山碧霞祠現?全真道十方叢林。[19]



2、山東青島嶗山太清宮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地處海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尤其是在秋冬之交,山霧與海霧,相互交繞,徊徘於山海之間,更是使人?生出塵之想,修仙之念。嶗山物?豐富,不僅有各種海?品,而且山上的奇岩怪石,流泉飛瀑,奇花異草,靈妙草藥,也令人歎?觀止。因此,自古以來,嶗山就素稱“神窟仙宅”,歷代皆有高道居此。嶗山上宮觀林立,號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其中乙太清宮聲名最旺。太清宮位於嶗山老君峰之下,背山面海,堪稱勝地。太清宮始建於漢代,據《太清宮志》記載,漢代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年間,道士李哲玄來嶗山,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昌明年間,全真道士邱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傳道修真,劉長生還在此創建了全真隨山派,故太清宮?全真道隨山派之祖庭。至?aPure除臭襪門市策b嶗山上尚留有大量邱處機與劉長生的題詩。元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也曾在嶗山修煉,在嶗山左側海邊,有“三豐石塔”,塔底有仙窟洞,據說即是當年張三豐修真之處。太清宮主體建築?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長老院及客房組成。三大殿?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三皇殿,祀伏羲、神農、軒轅;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四陪殿?東華殿,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呂祖洞賓;關帝祠,祀關公。嶗山太清宮現?中國第二大全真道十方叢林。[20]



3、山東煙臺蓬萊蓬萊閣

蓬萊地處山東半島北端,北臨渤海與黃海,集山海之勝,以海市蜃樓而著名古今。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寫道:“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現在,在每年的四月至九月間,天氣晴朗之時,偶或見之。由於此地海市蜃樓的出現,增加了它的神秘氣氛,因此,自戰國秦漢始,歷代帝王就經常出巡此地,或派人由此出海尋仙人仙藥。據說,秦始皇時,齊人徐福帶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秦始皇尋仙,就是自此出海。蓬萊之名,也源於古代有關渤海中存有蓬萊、方丈、嬴州三神山的傳說。蓬萊閣座落在蓬萊縣城北面的丹崖山巔,丹崖山撥海而起,通體赭紅,與浩渺的大海相連,雲霧繚繞,所以蓬萊閣素有“仙閣淩空”的美譽。蓬萊閣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齊名。在蓬萊閣周圍圍繞著許多道教宮觀,比較著名的有呂祖殿、三清殿、仙人洞等。呂祖殿,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內祀呂洞賓。三清殿,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明隆慶年間重修,內祀道教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在三清殿側,原有白雲宮,但在明萬曆年間被毀,現僅存其門額,上有“白雲宮”三字。仙人洞,位於蓬萊閣北臨海處,是一天然石洞,曲折幽深,闊大儼若宮室,舊有仙人石像五尊,因名仙人洞。洞內現有八仙、觀音菩薩等塑像。此外,在蓬萊閣上,尚有大量與道教有關的刻石、題詞、楹聯等,如在天後宮中,就有宋代道士陳摶的“福”、“壽”兩字刻石,是清道光十八年,有人據華山上陳摶“壽”字拓片勒石,與“福”字並移於此。[21]



4、山東煙臺棲霞太虛觀

棲霞太虛觀,始建于金元之際,1191年,邱處機自陝西東歸棲霞,就曾住在太虛觀,因太虛觀位處邱處機故里,即棲霞濱都裏,故當地民眾習慣於稱其?濱都宮或濱都觀。太虛觀在元代毀於火災,此後一直沒有重建。直到1990前後,棲霞市政府?發展當地之文化事業,籌資重建了太虛觀。新觀就在原太虛觀之舊址之上,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在原址上,挖出大量文物,據專家鑒定,當?元代之文物,主要是一些法器等道觀常用物品,這也算是一件勝事。但是,太虛觀在主體工程完工之後,卻由於資金缺乏,當地政府不得不放棄建造。一直到現在,太虛觀尚未完工,不過,據我們考察得知,棲霞市政府並未放棄建觀這一想法,目前仍在籌資過程中。他們規劃要在幾年內建成太虛觀,並在太虛觀內建邱處機紀念館,陳列有關邱處機的文字資料及出土文物。



5、山東濟南市華陽宮

華陽宮位於濟南市東北方,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背依小華山,而對鏡光湖,依山而建,層層上升,錯落有致,是濟南市最大的一處古道觀。因處華山之陽而得名。華陽宮始建于東漢,晉時,長白山人元陽子曾在此修道。至金代,經邱處機弟子陳志淵拓建,自此香火不斷,成?全真道十方叢林。明嘉靖年間改名?崇正祠,萬曆年間,又改回?華陽宮。華陽宮建築群是以華陽宮?主體的一組古建築,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與實用性特色,其中除華陽宮屬道教宮觀外,尚有地藏殿、淨土庵、觀音殿、關帝廟、棉花殿等其他宮殿,集儒、釋、道、俗?一體。華陽宮主體大殿?四季殿,四季殿內兩側山牆遺有古代壁畫,內有神像九尊。中間一尊是玉皇大帝,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之簡稱,又稱“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東側?太白金星,西側是托塔天王。東西兩側各有兩尊,依次?春(句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冥)四季神像。兩側的配殿?忠祠與孝祠。忠祠供奉的是春秋時期捨身救主、效忠君主的魯國大將逄醜父,孝祠供奉的是濟南名士孔子弟子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閔子騫。所有這些塑像都是在2000年依原貌重修的,原來的塑像大多在文革時期被毀壞。除華陽宮外,尚有三元宮、泰山行宮。三元宮,其主體建築?三官殿,現存?明清遺物,內塑天、地、水三官像。在三官殿兩邊各有上下兩層的配房,下層?地宮,?道士修真所用,現尚未發掘。泰山行宮,既有佛教的東西十王殿與地藏王菩薩殿,也有屬道教的元君殿。元君殿,創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光緒二十二年(1896)均有修建,主祀碧霞元君。華陽宮現正處於修復中,部分建築已對外開放,但尚有很大一部分正在修復。華陽宮與眾不同之處,即在於其現存有大量佛道壁畫,具有欣賞與研究價值。[22]



6、山東濟南市長春宮

長春宮,位於濟南市里,北臨大明湖、黑虎泉,東臨趵突泉。主體建築建于金元之際,據說邱處機西遊路經濟南曾在此居住,內有邱子洞,是邱處機修真之所,洞深幾裏,一直伸到大明湖畔,現洞口被封,有待發掘。1950年,在整理長春宮之時,曾挖出呂祖碑一塊,後交付山東省博物館珍藏,今下落不明。長春宮在文革期間毀壞相當嚴重,大部分建築被佔用?民居,現雖收回一部分,但至今尚有不少仍未能收回。長春宮現?濟南市考古所辦公地點,主體部分正在依原樣修復,但進展緩慢。我們在考察長春宮時,發現院內有許多石碑,雖大多破壞嚴重,但有的保留尚?完整,卻被隨意放置於院內,風吹日曬,令人痛心。

此外,除上面提到的道教宮觀外,在山東省各地尚有許多宮觀,如洞真觀,位於濟南市長青縣五峰山,?全真道觀,據傳是邱處機弟子所建。蓬萊院,位於濟南市里,大明湖畔,全真道觀,目前尚有道士居住。昆崳山煙霞洞,位於今牟平昆崳山國家森林公園,?王重陽與邱劉譚馬四大弟子修真之地。聖水觀,位於山東榮城。 汗臭味東鎮廟,位於山東沂山。以上這些宮觀,詳細情況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考察。



四、山東道教現狀

關於山東道教的現狀,在上面介紹山東的道教宮觀之時,曾有所提及,但上面提到的主要是有關山東道教宮觀的變遷,對於1949年以後的山東道教組織與道教信仰狀況,並未作太多的介紹,在此再補充之。

與山東道教宮觀的命運一樣,山東道教在1949年以前的長期戰火中,受損甚大,隨著許多宮觀被毀於戰火,許多道士無處安身,不得不還俗或另覓它處修煉,而民間的信眾也只求於戰火中保命生存,無暇再顧及什?養仙長生,因此,山東道教元氣大傷,幾不能支。

但戰火對山東道教的衝擊尚不是毀滅性的,即使在1949年初,由於當時政府對待宗教信仰採取了相對比較自由的政策,所以,在山東仍然尚有不少道觀有道士居住修真,至於像泰山的碧霞祠、嶗山的太清宮等較大的道觀,香火仍然很盛。從全國道教發展狀況觀之,當時道教發展尚算正常,而且還有復蘇之氣象。比如,1956年,由嶽崇岱、汪月清、易心瑩、孟明慧、劉之維、李錫庚、楊祥福、喬清心、吳榮福、韓守松、尚士廉、陳櫻寧等23位道教界人士發起,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並於1957年正式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與此相呼應,在山東道教界也正在醞釀成立地方性的道教協會。但是,1958年開始,全國便開始了反右運動,許多道教界人士,紛紛被打成右派,有的竟含冤去世,上面曾提及的,當代山東所出的高道中,嶽崇岱道長就是在反右派運動中含冤去世,而喬清心道長則不知所終,許信友與匡常修等被赴出了道觀,被迫還俗,山東的道教組織受到嚴重損害。繼之而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對山東的道教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大批道觀被強行摧毀,大量道士被迫還俗,許多彌足珍貴的道教經典與道教文物被焚被砸,山東道教在這十年中實際上已經停止了一切活動。

直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不斷發展,政府的宗教政策走上正常化,中國道教協會再次開始活動,山東道教也隨全國道教的發展而開始復蘇。許多道觀重新修建,許多原來被迫還俗的道士又回到了道觀,恢復了正常的修道生活。至1989,青島市道教協會成立,由匡常修擔任會長,孫真淳、劉懷元擔任副會長,許方正擔任秘書長。1992年,泰安市道教協會成立,由泰山碧霞祠監院張常明擔任會長,霍懷舒、趙懷靜擔任副會長,楊玉河擔任秘書長。至此,山東道教的組織與道教活動才真正走上正規。

90年代以後,山東道教發展迅速,由於山東各地方政府?了回應中央政府所提出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口號,?了發展經濟的需要,紛紛投資興建或修復道觀,隨著宗教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道觀的香火也漸漸興盛,出家修道的人也逐年增加,民間的信眾更是迅速發展,呈現出了逐漸走向繁榮的趨勢。

以上是隨1949以來的全國道教歷史的沈浮,對山東道教歷史發展所作的簡單介紹。因?在目前的大陸,道教與民間尚處於一種割離的狀態,若非是其內部人員,很難能瞭解到其實際的發展狀況,因此,以上介紹,主要是依據李養正先生所編寫的《中國道教》一書,當然,也有許多來源於我們最近對山東道教所作的調查。

下面我們談一談山東目前的道教信仰狀況。在歷史上,山東由於具有悠久的神仙傳統,與濃厚的神仙信仰,所以是一個受道教文化影響較?深遠的地區,過去的道教信眾非常多,尤其是在民間,道教有濃厚的信仰氣氛,和廣泛的民眾基礎。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致使山東的道教信仰層損害嚴重。近年來,主要是90年代以來,山東的道教信仰大有回升之勢。原因,是很複雜的,除了山東原有的道教傳統之外,尚有許多現實上的因素。

80年代以後,山東作?沿海省份,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就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即是信仰的失落。在過去的年代裏,人人忙於生計,很少有空餘的時間,也不會想到什?信仰的問題,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人已經達到富裕的程度,但當人們得到了他們所夢昧以求的富裕生活之後,雖然不會再?生存問題而苦惱與奔波,但另一個問題卻又浮現出來,這個問題即是人們精神的空虛與失落,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心靈上的安慰。由於自五·四運動以來,在過去幾千里,中華民族所賴以慰藉心靈的儒家傳統幾乎喪失殆盡,各種宗教的信仰,又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剷除,而新的流行的信仰又未能在普通民眾中落實,因此,在全國下層民眾中普遍面臨著信危機的問題,形成了很大的信仰真空。

在此狀況之下,各種宗教都開始復蘇,其中基督教在山東下層民眾中,尤其是在山東農村中,影響逐步擴大。佛教的信徒也不斷增加,過去一度被明令禁止了的喪葬法事,在一些寺院中,又開始出現,並漸漸成?了寺院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傳統的儒家也不甘落後,在孔孟之鄉的曲阜,又把《四書五經》等中國儒家的傳統典籍選入了中小學教材,在濟南、濰坊等地,也出現了在小學開設讀中國傳統經典的活動。而同時,也有許多江湖術士式的人物,?了迎合人們的精神需求,大力進行迷信宣傳,這主要表現在山東農村中巫術在盛行,各種氣功功法泛濫,而許多這些迷信性的活動卻往往打著宗教的旗號,有的稱是某某道觀的高道,有的稱是少林寺的和尚,不一而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宗教的聲譽,同時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最終由於法輪功邪教事件的暴發,致使政府又收緊了宗教政策,非常不利於宗教的正常發展。對此,中國道教協會曾有個專門的聲明,聲稱在中國道教協會所管轄的道觀中,從來也沒有派人下去教授什?內丹功法,任何打著道教旗號的氣功功法都與道協無關。所以說,在目前的山東,正處於“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之階段,即各種文化系統與宗教,都在加緊傳播,試圖以最快的速度佔領這塊信仰的真空地帶。但在這一方面,山東的道教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廟道士人數大大增加,民間的信眾的數量也在逐年增長,但從總體上講,與基督教與佛教相比,影響還很不夠。
內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