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文殊菩薩開智慧法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4_ltTWaFGRlZDPIlaXb6ln4-/article?mid=1534&prev=1535&next=1531&l=a&fid=6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tomeboniejchvrs4d64malcclarin4被蚊子叮咬腳趾
文殊菩薩開智慧法
《文殊五字咒》嗡 啊 那 巴 札 那 地om a ra pa ca na dih
常誦持此咒,可增長般若智慧、堅固記憶,令得聰辯,了知諸法真實義。修持文殊法,可增長一切褔德、智慧,堅固記憶,令得聰辯,口演八萬妙法,了知諸法真實義,消除愚痴、闇啞及語業諸障。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26quot;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眾生。
由於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因此很多正值求學階段的學生及家長,會禮拜文殊像或持誦《文殊咒》,祈求得到庇佑並增長智慧以利於考取理想學校或完成學業。此外,人生當中難免有面對叉路不知如何取捨、或迷惘不知所措,甚至面對大困難要解決的時候,因此希望能開啟智慧以尋求最佳解決之道,其中有些人會找上能賜予智慧的文殊菩薩,學習並持誦《文殊咒》。
文殊菩薩開智慧法很簡單,相信此法者可不妨一試,首先於靜室中盤坐,手結定印或合掌念誦淨法界真言:嗡 覽母。(21遍)此咒無論在何處無論身體淨與不淨,誦此咒二十一遍即能使內外清靜,常持此咒可消除罪孽,清靜三業。最好持經誦咒前三念此咒21遍。
再誦文殊菩薩護身真言:唵 希林姆。專心持此咒21遍,能守護自身及他身,一切魔靈不敢進前侵近。常持此咒能滅五逆十惡重罪,能除種種病苦,成辦一切勝事,至心誠誦,必得文殊菩薩感應加持,所願皆得圓滿。
再誦速成就真言:嗡 普隆。此咒於末法時期威力宏大,能護一切如來正法眼藏,調伏天龍八部,摧伏一切惡咒,是諸佛之頂,文殊之心,使修持一切真言獲得快速成就。
誦文殊菩薩護身真言時要身口意三者相應,誦%26quot;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觀想文殊菩薩騎青獅手持智慧之劍,清靜蓮花,千祥雲集於自己頭上,菩薩在自己頭上手中蓮花盛開,蓮花中的經書傳出如意寶光,照射在自己身上,
此時再念誦文殊菩薩心咒:嗡 啊 那 巴 札 那 地。(至少108遍,越多越好)
念此咒使要與文殊菩薩感應,心中觀想菩薩加持自己願望成真,考試順利過關即可。勝願成就,福智具足。最後在一片黃色光芒中菩薩化之像化成一團紅光從自己頭頂百會進入心中。最後念誦迴向偈"願以所修善功德,回向眾生得解脫,遠離四苦三毒害,智慧如海証圓覺"並祈願菩薩加持考試如願或其他願望便可下坐。臨欲考試時可同如上方法誦文殊心咒21遍觀想文殊菩薩放光加持,即可安心準備考試。
此方便法門為利益大眾臨考時不會因為緊張而遺忘學習內容,且能因為文殊菩薩的加持開慧能發揮比比平常更好,希望大家不要臨時抱佛腳,平時該充分準備認真學習,如單依此法參加考試而不努力學習是行邪見行邪道。菩薩必不會與你感應,加持你考試如意的。考試如願者能常持文殊菩薩心咒,放生回向於十法界眾生則靈感尤速,修習文殊法門一來能開發潛能、增長智慧,增加問題解決能力,有助於人生中各階段做出明智抉擇,悠遊自在面對人生困難;二來增強表達及邏輯能力,使思路清明、辯才無礙,促進溝通品質,提昇生命素質,究竟長遠的利益為超脫生死輪迴的痛苦與煩惱,種下日後成佛的智慧與善根。頂禮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頂禮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為『修止觀之方便法門』 眾所周知:『止觀』者,梵名奢摩他,S/amatha毘缽舍那Vipas/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至於云何為『修止觀之方便法門』?依《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開示: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同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 【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 【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四) 【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五) 【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法』,即所謂修止觀之方便法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又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
總而言之,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是故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止觀』,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