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PlU5fyYGkMuLWrZg5sJ/article?mid=28854&prev=28855&next=28853&l=a&fid=87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腳汗發熱衣機能襪台灣製長筒靴
10/15/2012「第四章 聰明處世,低調做人」
先做人後做事
第四章 聰明處世,低調做人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行銷管理報 ~ 先做人後做事 2012/10/12
待人接物要適度
我們平常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現象:兩個人以前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可是,沒過多久卻翻臉為敵,不僅互不來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至此?
西方有一種「刺蝟理論」對此可作詮釋。「刺蝟理論」說:刺蝟渾身長滿針狀的刺,天一冷,它們就會彼此靠近,湊在一塊。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原來,距離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傷對方;距離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只有若即若離,距離適當,才能既保持理想的溫度,又不傷害對方。
「刺蝟理論」如是說:距離太近,就會刺傷對方。一般來講,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否則怎麼會有「親密的戰友」、「親密的夥伴」、「如膠似漆的伴侶」等譽詞呢?
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會走向極端。俗話說:「過儉則吝,過讓則卑。」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親則疏」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作一條交際規律。
古人曾告誡說:「親善防讒。」也就是說,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以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衊誹謗。因為,一旦顯出與君子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就可能由於被冷落而忌恨,生出挑撥的念頭,就會從中「離間」,使彼此生疑,此其一。
事實證明,越是親近的人,被傷害的程度就越大,由此產生的怨恨就越深,歷史上兄弟相殘、父子交兵的事件屢見不鮮。可見,嫉妒、猜忌的心理,骨肉至親之間比陌生人之間顯得更加厲害,此其二。
在上下級之間,領導者大都十分珍視自己的尊嚴,有了尊嚴才有神秘感,才能吸引人。一旦上下級之間過於親密,就會失去這種神秘,領導者的吸引力也就會蕩然無存。因為「親近滋長輕視」,任何領導者在他的貼身侍從眼裡都成不了什麼英雄,此其三。
因此,朋友之間不可以過密,上下級之間不可以過親,否則就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刺蝟理論」告訴我們:距離太遠,就會感到寒冷。人際交往過密不好,那麼是否意味著越遠越好呢?當然不是。
不過現在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自命清高、目中無人,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看不上,與任何人都不來往;有的人消極地認為世間險惡,交際虛偽,企圖尋求一種世外桃源來隔絕人世塵緣,不願與外界接觸。
其實,交際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利益驅動,但實質上交際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行為。你與人接觸得多了,就能增進瞭解,遇事能彼此幫忙。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首先想到去幫助與自己接近和熟悉的人,最後才會考慮那些不太熟悉和陌生的人,「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遠親雖親但距離遠,且資訊溝通慢;鄰居雖非親非故,但距離近,且經常來往,相互幫助的機會就多些。若「老死不相往來」,親戚也會變得不「親」,以往再親近的人也會慢慢淡漠,直至疏遠。這樣,自己就會感到孤獨,甚至會留下終身遺憾。
凡事不能過「度」,任何事物走向極端就等於走到反面。「刺蝟理論」中的相處適度原則道出了交際的真諦。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比如好與壞、親與疏等都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在人際交往中,親密一旦達到過分的程度就意味著疏遠的開始。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過分親密帶來的危機,就必須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經濟上保持相對獨立,在行動上不形影相隨。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就可避免樂極生悲、恩將仇報的交際悲劇,和由於友情破滅而導致的嫉恨和憤懣。
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做到:
1.「不卑不亢」做人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品行的人,做人的態度也不一樣。溜鬚拍馬的人表現為卑躬屈膝,剛直不阿的人則表現為不卑不亢。溜鬚拍馬、投人所好,興許能一時討人歡喜,可以密切一下彼此的關係,但那是不牢靠的,久而久之必被識破。只有那些不卑不亢、光明磊落之人,才能擁有永久的朋友。
2.「不歪不斜」立身
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必是其身正派之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用在人際交往上就是:一個人通過塑造自身形象,便可以影響別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按照你的意願去行事;一個立身不正的人,一個品行不端、惡貫滿盈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與之相處的。只有堂堂正正地立身,以崇高的形象去吸引人,才能使友誼地久天長。
3.「不偏不倚」辦事
辦事幹練令人佩服,辦事公道則受人敬重,「受人敬者人緣好」。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心,偏心就會遭人恨。不少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在有些問題上喜歡拿原則做交易,放棄原則當「好人」,原以為這樣就可以拉上幾個朋友,殊不知,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
因為維持了一小撮,必將得罪大多數,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到頭來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實際上,一個不偏不倚、能一碗水端平的人,是最得人心、最受人愛戴的。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辦事要公平,講大局,講原則,既不偏袒這一方,又不倚向那一方。
4.「不親不疏」交友
在當今開放的時代,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交際領域和交際方式也在不斷地拓展和改變,以往那種交際範圍相對固定、對象相對穩定的社交格局,逐漸被交際的複雜化所代替。
每個人除了與自己的家人、同事、親朋、鄰居相處外,還會與一些「萍水相逢」、「一面之交」的人打交道。要與這些人成為朋友,並能和諧相處,必須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對某個人過分親密,又不能對某些人過分疏遠(即使你很討厭他,也不能這樣做),要一視同仁。
即使得到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也絕不能忘卻患難與共的老朋友。對於那些大獻殷勤、討好賣乖的人,絕不能親近;對於那些敢進逆耳忠言的人,絕不可疏遠。因為只有諍友,才肯直言規過。因此,只要「不親不疏」,定能「保你不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