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4/1/2012「兩岸大學的共同困境」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PlU5fyYGkMuLWrZg5sJ/article?mid=25970&prev=25972&next=25969&l=a&fid=87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憂鬱症中華民國路跑協會aPure門市發熱6度C(6℃)西門町襪子專賣籃球術語
4/1/2012「兩岸大學的共同困境」


兩岸大學的共同困境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26nbsp; 2012/2/21



作者:陸雄文2012/02/17







考入復旦的幾率,約是進入哈佛的四十分之一?







文、理、史、哲等學科畢業生,大學所學和未來職業,幾無相關。







大學無用論高漲,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大陸過去三十多年的社會發展,不僅表現在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上,大學教育的發展,也引人矚目。







在大陸,本科招生規模,從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的二十七萬人,到二○一一年,達到三四九萬人。在上海,大學升學率已接近九○%;台灣過去二十年的大學教育發展,也是欣欣向榮,除了國立大學保持傳統優勢外,私立大學也蓬勃興起。







由於計劃招生的規模,超過了高考人數,以至於台灣的考生,無論分數如何,都有機會進大學。不禁要問,這是社會文明發達的表現,還是大學底線的退卻?







對大陸的一般家庭而言,雖然孩子進入大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考進「好大學」,仍是他們畢其功於一役的追求。與此同時,大陸赴美求學的高中生數量,逐年上升。二○一一年,赴美讀大學本科人數達七.七萬人;赴美讀高中人數近七千人。







我曾戲言:大陸學生考取復旦大學的難度,是美國學生獲得哈佛入學資格的四十倍。簡單算一算,在美國大學中,像復旦這樣的優質學府,至少有三十所;中國大陸卻只有三所。但大陸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所以考入復旦的幾率,約是進入哈佛的四十分之一。而此戲言「不幸地」獲得眾多媒體及家長的認同。







大學教育的功能到底為何?







以現代眼光來看,無論是大學中人,還是出自大學的人,他們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都指引著社會的前進方向。在科學技術領域,推動社會生產及人類生活方式的革新與進步;或在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包括政府部門,扮演組織者、領導者的角色。也正是如此,大學才會被整個社會所尊崇、為世人所膜拜。







但照今天大學的狀況來看,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大陸或是台灣,除了醫、工、商、法等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畢業後的第一份職業,與大學主修有很大的相關外;傳統的大學各科,如文、理、史、哲等,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幾無相關。







若以「實用」的角度判斷,大學的「無用」和資源的浪費,確實驚人。針對這樣的挑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都在提倡通識和全人教育。不僅是策略上的應對,也是對大學教育本源及實質深入探究的實踐。這對大陸學生來說,尤其迫切且具針對性。







自然狀態vs. 覺醒狀態







雖然今天青年學子,普遍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這種意識,只是處於本能的「自然狀態」,而不是自主的「覺醒狀態」。他們往往易表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排他,漠視他人和社會的存在,缺乏對社會和未來的擔當。







而大學的通識教育,固然有助於為青年學子補上人生的一課,但到底如何施行,尚無現成的答案。







不少大學校長認為,英國的書院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無論劍橋還是牛津,都是由眾多書院所組成。每間書院,都有自己的歷史與傳統,起初往往由王室、貴族或教會出資捐建。一間書院並存不同的學科,加上教師入住,不僅進行小班式的課堂教學和研討,並在課外與學生起居同行、密切互動、隨時輔導,幾乎是一種師生同修的模式。







所以時至今日,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儘管在經濟和軍事上沒落,但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仍能傲視絕大多數的國家。







另外,美國也崇尚通識和全人教育,但極少採用經典的書院模式。雖然很多學校要求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需住校,且不同專業的學生「混居」,但仍和「英式書院」不同。







他們鼓勵、甚至規定,本科學生須跨學科選課,以推崇學生「個人興趣」的自由發展,不強求本科學生在某專業領域專、精、深的發展。不過,美國現代的大學教育,主要還是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以專業分工合作體系來加以組織。







灌養模式vs. 自修模式







由此我想到一個重要命題:大學,到底該由那些掌握最先進思想和知識的學問家,施教於年輕後進的「灌養模式」;還是應該通過篩選,將最有資質、潛力的年輕學子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相互學習、有機成長的「自修模式」?







如果答案為前者,那麼嚴格的考試、百般的挑剔及最高的定量標準排序,選拔出智力最優秀的學生,當然是合理之選。其發展到極致,便是大陸與台灣盛行的高考。這是一場全民的智力考試(也是體能考試),因其在個體層面上的公平,變成大家默認的遊戲規則。







於是很多經過十二年長跑的學生,反而在進入大學後,變得茫然無措。甚至蹺課、厭學、抗拒大學所安排有組織的教學,出現各種心理偏差。







如果強調大學提供的是「自修機制」的話,那麼大學就該以自己的偏好和標準,個性化地篩選學生。如考察申請人背景、推薦人意見、進行面試和各種定性的測量,就更加有效。大學可以憑藉這些方式,考察年輕人的自主、自覺意識,根據個人的興趣與潛力,錄取不同專業的學生,彰顯其愛好特長,使之成為學習、發展的動力。







如此一來,加上先進學者的提攜,大學教育組織就能更有效率和效益。然而這做法對於大學資源短缺的社會,卻易遭「有失公平」的詬病。所以大學的功能到底是以「灌養」還是以「自修」為主的不同判斷,導致了我們對篩選機制,產生了不同的選擇。







高考制度,看似對個體公平,但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社會的未來發展,卻未必公平。







就大學的功能來看,大學的原始形式,以英國的書院制為代表,它恰恰將這兩項功能自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強調兩者共同作用的機制建設,包括物理設施環境、交叉學科設置、師生同修氛圍和充足資金支援等。但如今大陸和台灣要複製英國書院模式,幾乎不可能,也無切實必要。







大學教育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是大學乃至於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選擇。無論如何,大陸還是台灣,我們的高等教育制度亟需重新檢討,改革迫在眉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