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孩子既不資優,也沒績優?但有「動機」絕對優!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yurupiano-431210/article?mid=26768%26prev=26786%26next=26748%26l=a%26fid=35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孩子既不資優,也沒績優?但有「動機」絕對優!
孩子既不資優,也沒績優?但有「動機」絕對優!
文/彭菊仙 Chu-Chu媽咪
而在凱凱從床上一躍而起的那一刻,我不僅找到了答案,
更確立一件重要的事,被科學數據認定是「天才」、「資優」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的內心永遠不能失去這個關鍵點--動機!
其實,在我的教養之路上,能夠確立「動機」的重要性,
也算是一個里程碑,比能夠確立孩子是不是「資優」更為可喜….
孩子真的不是資優生,只是過得很精彩
二年級時,學校會進行一項秘密考核活動—資優生篩選,
孩子經過三關的篩選,
然後從智力測驗與學習觀察中找出所謂的「資優生」,
這個作業大概每年三、四月前會有些眉目,
我家老大翔翔和老二凱凱都在第二關時被刷下來。
偶然的機會凱凱的導師和我談及此事
:「我一直覺得凱凱這個孩子很特別,
喜歡的事務、做事的風格都很特別!
我一直覺得他某些部分是很資優的,他第二關沒過我有點意外!」
「老師,其實我很了解凱凱,他的畫畫雖然很在行,
也喜歡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但是他的數理邏輯方面其實有時候蠻鈍的!」
老師不可置信的又補了一句
:「不會吧!一年級時他的智力測驗還得滿分啊!」
這位老師真的是把孩子放在心頭上吧!
對孩子寄予的厚望似乎和家長不相上下,
我聽了其實感覺蠻窩心的。
但是自己的孩子有幾斤幾兩重,做媽的我一直瞭然於心,
只是每當孩子的作品攤在別人面前,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也常常飄飄然而不小心誤入如海市蜃樓的幻象中…,
連外婆看到凱凱畫畫都會大聲問我:
「凱凱真是天才ㄝ!他不是資優生嗎?」
其實不用等到智力測驗的結果出爐,想到我教起凱凱數學,
只要碰到複雜一點的邏輯推理,看他那目瞪口呆的霧煞煞模樣,
我很容易就勾勒出凱凱性向智能的清楚輪廓。
然而經過這幾年,
每天看到三隻小豬總是馬不停蹄、精彩忙碌、
自得其樂、充實豐富的過日子,
我似乎早就不需要「數據」的有力佐證,
也早能判定他們即使沒有額外的「資優教育」,
也能自己極盡過好「優質」的分分秒秒!
「老師,其實我覺得凱凱只是過得很忙碌、很精彩、很充實而已,
他總是找得到能自得其樂的事情,而且會盡全力去做,
非常享受在其中!所以讓你看起來好像蠻有智慧的樣子!」
我 和 老師聊著聊著,似乎為凱凱的「假象聰明」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然而,真正的答案是在母親節過後確認的。
真正的答案只有「動機」二字
按照慣例,今年母親節我們南下高雄和婆家一起度過,
回來時一路塞車,到家時已超過了十二點,
孩子們凌晨一點才上床睡覺,我心裡已經打定主意,
第二天乾脆讓孩子晚一點去學校,沒想到凱凱一臉堅決否定:
「不行!」
「為什麼?」
「因為早上7:30桌球隊要練習!」
「一天不練老師應該不會怎樣吧?」
「可是我非常想去啊!」
「好啊,你起得來再說,
現在已經一點多了!你不可能起得了床!」
第二天,我一如往常的時間喊凱凱起床,沒想到,
才喊一聲,凱凱立刻跳起,天色幽暗、睡眼惺忪之間,
他卻一秒也沒耽擱,
我被眼前這八歲孩子鋼鐵般的意志打敗,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不敢相信孩子的動機能夠如此強烈,
才睡六個小時不到啊!就在此刻,
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動機
一個孩子,既不「資優」,也未必能拼到「績優」,
但是絕對不能沒有的,就是這個了吧--動機,
一種自發性想要完成某項任務的強烈欲望!
三隻小豬總是過得精采、充實、忙碌,從牙牙學語開始,
他們的生活讓我目不暇給,幼兒時期天馬行空自不在話下,
直到上了小學也沒閒著,不論養食蟲植物、研究魔術、
猛練桌球、研發百變金剛、寫故事….,
我看到一次次強烈的內心驅力讓他們整身投入,
每一次都能找到一個領域全力投入、不斷探索,
然後盡情的、忘我的、渾然不覺中,自行鞭策至精熟的境界,
就是這,誤予人「資優」的假象,
因而讓老師覺得凱凱「特別」吧!
而在凱凱從床上一躍而起的那一刻,我不僅找到了答案,
更確立一件重要的事,
被科學數據認定是「天才」、「資優」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的內心永遠不能失去這個關鍵點--動機!
其實,在我的教養之路上,能夠確立「動機」的重要性,
也算是一個里程碑,比能夠確立孩子是不是「資優」更為可喜!
動機是一個火車頭,愈強的動機所牽引的學習容量愈大,
學習周期愈長,愈為深刻!
我在本期五月號「親子天下」看到一個有趣的見解,
剛好印證了我的想法,這是由中央大學研究員周育如所提出:
「愈多的探索意味著與環境愈多的互動,
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連結愈複雜愈緊密,
孩子也就聰明優秀。」
文中又提到「主動探索、主動處理過的訊息
在腦中會建立最長、最強韌的連結。
而被動灌輸的經驗所建立的連結往往是脆弱而短暫,
在將來很容易就被拋棄。」
擁有安全依附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探索行為
孩子之所以主動探索不正是因為內在的動機使然?
一個在平庸不過的孩子如果擁有「內在動機」,
就能夠展現學習的熱情,
而能在不斷與環境互動的經驗中改變腦神經的連結網路樣貌。
有關大腦最新的驚人發現就是這個關鍵點,
人的大腦隨著學習、經驗,
而能不斷的生出新的連結,「用進廢退」,愈用愈靈光,
愈主動愈有效果,而主動的關鍵就在於「動機」。
然而,這還不是讓我更欣喜的論點。請仔細讀本期「親子天下」這一段:
「依附行為和探索行為是一體兩面。
那些能夠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幼兒
通常比較願意對周遭進行探索。
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
在我接觸每一個孩子的經驗中,我發現,
其實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包藏各種學習「動機」,
也會暗自發出一個一個的疑問,
但最終卻只有一部分的孩子勇於踏出探索的腳步,
化為一連串自我學習的行動,這些孩子未必都是最聰明的,
有些看來不過逞著一股傻勁。
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孩子的隱於內的「動機」外顯為實際的「探索行動」?
答案或許就在以上那一段話裡!原來孩子要踏出不可思議的探索行動,
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源於一種對環境的信任,
內心必須擁有強烈的安全感。
「動機」成就了文明、改變大腦、創造永恆的歡愉
一個有「動機」並且願意付諸實踐的孩子,不僅不需要任何數據佐證,
即使天資平庸,一樣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同時也更為積極快樂。
每當我看到孩子在自己追求的目標上達到了一個境界,
從一路坎坷不平穩的狀態進入到一個穩定的高峰水準,
就會感受到他們無比的歡欣與自信。在「童年播下5顆快樂種子」
以及「讓天賦自由」等書中都一再說明
這種達到「精熟」狀態時的喜悅,稱作「神馳」或「心流」(flow),
彷彿時間與空間完全靜止,
整個世界只剩下自我,甚至忘了自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一個人早已在自我認同中完全滿足,而能達到永恆的歡愉。
本期「親子天下」也提到大腦分泌「多巴胺」做為明證,
「多巴胺」正是因為人們進入到「神馳」狀態而能分泌的一種
正向情緒神經傳導物質。
其實自己在創作或寫作的過程中也常常經歷這種美妙的感受,
反推到孩子身上時,讓我更加清楚了解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境界,
想要追求什麼樣的境界,不論成人或孩子都一樣,
真正的滿足在於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有「動機」就有「希望」,「動機」就是火車頭,
趨使人類不斷探索,創造一座又一座文明的高峰,
攻克一山還有一山,學海真是無涯!如周育如所述
:「大腦經歷了一段平衡、失衡而又平衡的過程,
神經元又走出一條以往不曾通過的新路。」
有動機的孩子絕對不笨,大腦不斷更新,「多巴胺」永不枯竭,
聰明自在、快樂又聰明!但是要讓「動機」真正化為具體行動,
就需要我們父母供給無條件的愛做為精神後盾,
我們是孩子支取力量的堡壘,
安全又安心的依附關係正是孩子勇於探索的基石!
本文出處 :
教養好好玩~Chu-Chu媽咪的教養實驗持續開發中...
作者:彭菊仙 Chu-Chu媽咪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291
%26nb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