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遇上同性戀的子女(by B班Doris)
書介:這是一本屬於父母和同志子女的書,分享同志家庭成員最真實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的故事。本書是一本具有啟發溝通及瞭解彼此能力的書,讓父母看見其他的同志父母,也讓父母看見其他的同志子女;讓同志子女看見自己的父母,體悟父母擔憂子女的心。不管是同志父母或是同志子女,在閱讀本書之後,都希望能夠帶給彼此多一份理解與體諒。
[同性戀的定義]什麼是同性戀?
同性戀的定義是:同性別的人發生性行為,以達致性興奮。這些性行為包括:接吻、愛撫、口交、肛交、手淫等。由此可見同性別的人必要發生性行為,才算為同性戀。一對男子或女子只是關係親密,甚至出雙入對,若沒有發生性行為,只算為好朋友,不是同性戀,父母不用擔心理會。
從一九八七年開始同性戀一詞已不再出現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病診斷手冊內,取而代之的是「性取向困擾」診斷(Distress About Sexual Orientation),即不論同性戀或異性戀者,只有被自己性取向困擾的人士才需要接受治療,這不單包括「不接受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性戀者,亦包括「不接受自己是異性戀」(想做同性戀)的異性戀者!
(*以上內容摘錄自 趙伯宏(作者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如何輔導有同性戀傾向的子女http://www.youtheart.org.hk/index.php?id=120)
[同性戀的成因]
心理學家的理論 心理學家對同性戀後天性的因素的理解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兩大類:社會心理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ies)及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ies)。
從社會心理學習的角度,同性戀的形成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解釋。首先有人認為一個孩子長大的時候若未能學識如何與異性相交,便自然會向同性建立更深的感情關係。又可能因為與異性相交時多是不愉快的經歷,故此便向同性發展異常的友誼。另一 腳臭怎麼辦些人認為在成長過程中若一個人很早就接觸到同性戀者,他會傾向同性戀的可能亦大大提高。發展心理學家卻指出通常青春期(adolescence)前的小朋友是與同性的相交,而到了青春發育期,青少年才對異性有興趣、受異性吸引。但假若一個小孩子的性衝動(sex drive)比他的同伴來得早(十二歲或以下),他便有更大機會產生同性戀傾向了。因男孩子性慾的發展平均比女孩子早,故男同性戀者也較多。
另一學派是心理分析。按弗洛依德,一個小孩子在四歲至六歲的性器期(genital stage)要處理的就是潛意識地與同性的父母(same-sex parent)競爭要取得異性的父母(opposite-sex parent)的愛戴,所謂(男)戀母情(意)結(Oedipus complex) 或(女)戀父情(意)結(Electra complex)。不幸地若異性的父母助長這種單向關係而小孩子又不能與同性父母建立良好又正常的關係,小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產生混淆而長大的時候便渴望與同性的人建立深的關係。
學者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的研究發現不少男同性戀者的母親有較為強的角色而父親是較為懦弱與被動。同樣女同性戀者多半得不到母愛而她們的父親亦與她們疏遠。故此女同性戀者是希望在她的女同伴的身上找到她缺少了的母愛,她亦從未學識如何與男性建立關係。近年的研究進一步修正心理分析對同性戀的解釋,集中分析孩子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簡單來說,當一個在成長中的小孩得不到同性父母的愛護,他便會產生與同性父母愛/恨的衝突。當這些衝突未經適當的處理,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他們便陷溺在一種強迫性行為,透過同性的伴侶,尋求滿足被同性父母接納的慾求。以上都可能是形成同性戀傾向的因素。
培育健康性別認同的子女
筆者認為同性戀傾向的形成不能從某一個理論得到完滿的解釋,它是基於不同因素的互動。當一個孩子經過不同階段的成長,他?有腳臭怎麼辦]她)生理本能的因素,加上同性及異性父母與他(她)的關係,直接或間接會影響他(她)對自己的性別的認同。父母首先要脫離視同性戀傾向為一種心理病態,多理解同性戀傾向的種種成因,和明白子女成長時不同因素互動所帶來的影響。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是「如何識別子女有否同性戀傾向?」乃是要問「如何培育健康性別認同的子女?」
其實最重要的是當子女成長的時候,父母雙親都能給予他們充分的父愛與母愛,並且讓他們有健康的男性及女性的模範。父母若是相親相愛,有清楚男女夫妻的角色,子女長大的時候便更能認同自己性別身分,大大減少走向同性戀的傾向。
*以上內容摘錄自 李耀全博士(作者為香港建道神學院副教授,教牧中心/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從父母角度看同性戀http://www.youtheart.org.hk/index.php?id=171
父母懷疑子女有同性戀傾向,如何處理?父母可考慮下列七點:
1. 父母切勿驚慌─
上文提到兩個同性別人士必要發生性行為,以達致性興奮,才算同性戀。父母切勿誤會關係親密的同性別好朋友為同性戀。通常兩位關係親密的少女就算時常把臂同行,也只是好朋友,因女性比較在感情上依賴別人。但兩位關係親密的少男,若時常有身體接觸,就有可能是同性戀傾向,因男士通常不喜歡與同性身體接觸。
2. 關懷了解子女─
其實不論子女有否同性戀傾向,父母應時常與子女有良好溝通,要做到這點,父母要達到兩個條件:
%26nbsp; 陪伴子女─父母不可只顧自己工作、進修、消遣、應酬、事奉等,必須預留時間陪伴子女,與子女交談;
%26nbsp; 聆聽子女─父母與子女交談時不可只批評子女的行為,不可只要求子女如何做,父母首先必須平心靜氣,溫柔地詢問子女的需要,耐心聆聽子女的傾訴,如此子女才當父母是知心友,把心事告訴父母。
3. 訓練子女獨立─< 除腳臭的方法br> 很多時子女依賴同性別的朋友,或不敢拒絕同性別朋友的性要求,是因為子女懼怕失去這朋友後,再無信心找到其他朋友。所以父母應自小訓練子女照顧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父母不應事事替子女代勞,父母尤應向子女強調:父母會接納子女初期的失敗,父母只要求子女敢去自己嘗試,初時失敗也無所謂。
4. 擴大社交圈子─
在訓練子女獨立的同時,父母應鼓勵子女多參加有益的團體活動,例如學校課外活動、童子軍、紅十字會、教會團契等,如此子女既可學習社交技巧,又可認識多些同性及異性朋友。
5. 討論感情後果─
若子女時常與同一位朋友(不論同性或異性)太親密,父母應與子女討論大家感情過度依賴對方的危險,即將來若任何一方因某些原因(例如:升學、移民、變心等)需要離開對方時,對方會過度傷心,甚至做出自殺等傻事。父母應鼓勵子女與對方保持一定距離,同時雙方都應發展其他友誼。
6. 討論性的後果─
若子女真的與對方有性行為,父母才需要與子女討論性行為的後果,包括沉迷性慾、無心向學、養成放縱不負責任心態、損害健康、傳染性病等。父母切記要平心靜氣,像勸導成人般用溫和語氣勸導青少年子女,父母切忌破口大罵,否則只會刺激青少年子女反叛,迫他們明知故犯。
7. 尋求專家治療─
子女被自己的性取向困擾時,父母才需要帶子女找專家治療。若子女不想改變自己的性取向,專家也無法強迫子女改變他們的性取向。
*以上內容摘錄自 趙伯宏(作者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如何輔導有同性戀傾向的子女http://www.youtheart.org.hk/index.php?id=120
父母當如何面對兒女的同性戀傾向和行為?當如何處理?(重點節錄)
1. 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第一個步驟是要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不是急於改變兒女的性傾向。
*父母要嘗試克制自己?吸濕排汗除臭襪澈蒡臐A無論你的怒氣是指向自己、配偶、兒女或是其他人士,因同性戀的後天成因因人而異,非常複雜,不應妄下定論,錯怪自己或別人。這不是尋找罪魁禍首的時刻,而是一個考驗家人之關係的時刻,在危機當中可能潛伏著一個轉機。
2. 父母應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
*按臨?個案分析,同性戀者的父母的關係,通常是不愉快,甚至是惡劣的,父母之間的婚姻關係出問題,亦是同性戀的一個重要後天成因,
*父母是否同心,是幫助兒女的重要關鍵。
3. 幫助兒女
*強逼或責備不單不能夠幫助兒女改變,反而可能將兒女進一步推向同性戀的方向
*父母應先了解兒女在同性戀問題上是否有掙扎和困擾
*聆聽兒女的心聲,是關顧的第一步。父母必須強調,父母縱然不認同兒女的同性戀行為,但對兒女的接納和愛卻是永遠不變的,
*了解兒女同性戀的經歷及現階段的境況,例如是否在拍拖,曾否與同性發生性行為,進行性行為時有沒有預防措施,兒女是否懼怕染上性病或愛滋病,是否願意改變同性戀的性傾向等等。
*鼓勵他/她們尋找專業輔導
*應否告訴女同學的家長她們的行為,則要視乎情況而定,沒有絕對的答案。我認為若雙方家長非常熟絡,將實情告訴對方的家長是合適的,也可以彼此幫助扶持。若雙方不大認識,告訴他們兒女們的行為,可能會令對方誤會是責備他們或他們的女兒。雙方的父母若強迫她們分開也未必奏效,或會將這關係迫成地下情,兒女因此而不再向父母說實話,彼此之關係更惡劣。
***********************************************
同性戀傾向和行為是否可以改變?
Ramafedi, Resnick, Blum %26 Harris(1992)為約三萬五千個學生進行性傾向調查發現十八歲的學生表示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的比率比十二歲學生有兩種性傾向的比率減少了一半。Bell, Weinberg %26 Hammers 特種部隊除臭襪mith(1981)發現同性戀者改變性傾向的比率,高於異性戀者。Dr. Robert Spitzer (2001). 他有系統地訪問了二百名曾經是同性戀者而後來改變成為異性戀的人士(包括143位男性和57位女性)。在男性的同性戀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三已經和異性結婚,而女性受訪者中已結婚的則佔一半。很多受訪者因不滿同性戀的生活方式,如性濫交,動盪不穩的同性關係,與自己的信仰產生衝突或渴望與異性結婚等理由而尋求性傾向的改變。幫助受訪者改變的方法包括深入了解影響性別身分和性傾向形成的家庭及童年經驗,同性導師的引導和幫助 (same-sex mentoring relationships),行為治療技巧和小組治療等。信仰也被受訪者列為改變的關鍵因素。 當性傾向改變後,不少受訪者更發現,沮喪抑鬱的程度也顯著降低了。Dr. Spitzer在總結中如此說:一些有決心改變的同性戀者,若透過各種治療方法努力不懈,便可以成功改變性傾向的多種指標 (multiple indicators of sexual orientation ),和發展良好的異性性愛關係(heterosexual function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Winter 1999)記載一種以信仰為基礎的同性戀治療法能夠改變性傾向的成功率可達到61%(男同性戀者)和71%(女同性戀者)
Retrospective Self-Reports of Changes in Homosexual Orientation: A Consumer Survey on Conversion Therapy Clients(Nicolosi, Byrd, Potts)作者研究882位同性戀者在性傾向上的轉變,其中726位曾接受專業心理治療或教牧輔導,發現45.4%之純粹同性戀者在性傾向上有重大的改變
以上內容摘錄自 康貴華醫生(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當你發現兒女是同性戀者的時候…怎麼辦?http://www.newcreationhk.org/text/how.htm
[同性戀相關網站]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http://redmedia061.so-buy.com/front/bin/home.phtm 除臭襪 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