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大崩壞 ( 二 )

大崩壞 ( 二 )
請注意 ! 這並不是一本只是一昧的散佈”世界末日”恐懼的膚淺之言,
相反的,作者以精闢的分析,引導讀者採用正確積極的態度與行動
來面對衰敗中的生存環境;並且以歷史中許多曾採取相同態度與行動的社會所獲致的成功 - 歷經考驗而存活下來的社會
- 來激勵讀者們,改善生存環境並非絕無可能.
個人認為,這是面對環境議題時最重要的心態,以免掉入消極,沒有盼望的光景.
此外,在分享這本書的內容之前,還有一件事必須先交代清楚;就是作者是如何得出”結論”的方法
,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果?
可信度高嗎?會不會犯了以果推因的主觀錯誤 ....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崩壞呢?如何藉此得出客觀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呢?
我們常常誤以為科學就?uniqlo發熱衣O「在實驗室複製控制式實驗所得到的知識」。
其實科學沒有這麼狹隘,應該是更廣闊的;也就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可靠知識。
以某些學科而言,例如化學、分子生物學,在實驗室複製控制式實驗是可行的,
也是目前為止獲得知識最可靠的方法。作者在大學階段接受的訓練是實驗生物學和生物化學,
進了研究所之後鑽研生理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從一九五五年到二○○二年,
總共將近五十年的時間,作者先後在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學領域進行許多實驗研究。
一九六四年後,作者在紐幾內亞雨林研究鳥類,立刻面臨一個問題:無法以複製的控制式實驗來得到可靠的知識
,這實驗既無法在實驗室進行,也無法在室外進行。這種實驗不但不可行,也可能違法或不合倫理規範。我們不可能在一地實驗性地將一種鳥類滅絕, lifeway發熱衣
或控制其種群,與另一地沒有受到控制的種群兩相對照。此時
必須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不只是鳥類研究,其他有關種群生物學的研究,還有天文學、流行病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
也面臨類似研究方法論的難題。
比較研究法
因此,研究人員經常採用所謂的「比較研究」或「自然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
亦即根據不同的研究來比較自然界的情況,檢視有何差異。
史前的太平洋族群在島上砍伐林木的程度不一,從輕微到全面性的濫伐都有,
結果有的社會長久下來依舊挺得住(如紐幾內亞,夏威夷等),有的則完全崩壞、家破人亡,無一倖免(如復活節島)。作者和研究同仁羅利特(Barry Rolett)對太平洋上的八十一個島嶼
進行調查研究,以數字量表評定森林濫伐的等級,並評定九個輸入變數的等級
(如雨?發熱衣 評比q多寡、地理隔絕程度、土壤肥力的回復力等)。藉由統計分析的方式,
得以計算每一個輸入變數對結果產生多大的影響。
北大西洋也是一個可以進行比較實驗的地方。維京人在此建立了六個殖民地,有的在島嶼,
有的在陸塊,適於農耕的程度各有不同,與挪威的貿易關係也有好壞之分,再加上其他輸入變數,
這六個殖民地的最後命運也不同。(有的很快就廢棄了;有的撐了五百年最後還是成了死城,
沒有人活下來;也有一千兩百年之後依然繁榮的例子,例如冰島。)除了上述之例,不同地區的人類社會,還可能進行其他比較。
為了探討馬雅文明的崩壞,不只是要對馬雅的歷史和環境有正確的認識,
我們必須把馬雅放在一個比較大的脈絡中檢視,並與其他遭到毀滅或仍然屹立的社會相較,
檢視這些社會和馬雅的異同,如此才 發熱衣解密能更進一步洞視馬雅文明何以成為萬古絕響。若是不透過比較研究,就難以得到這樣的洞見。
之所以不厭其詳地說明個別研究和比較研究的必要,是因為學者採用了一個研究路數之後,
常會小看其他研究路數的貢獻。深入研究單一社會之歷史的專家常對比較研究嗤之以鼻,
認為比較研究是膚淺的;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也對單一社會的研究不以為然,
認為這樣無可避免地有見樹不見林之憾,對其他社會的了解也將有限。如果我們要獲得可靠的知識,單一研究和比較研究都不可或缺。
尤其從單一社會的研究
來進行推斷將有不夠嚴謹的缺失,藉以解釋一個文明的崩壞之因也難以周全。
只有針對多個命運迥異的社會進行比較研究,才有足夠證據推演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以上內容部分摘錄自”大崩壞”P.26 ~ 51
待續 ~ 
保暖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